以霓虹灯为灵感的纺织品设计 以霓虹灯为灵感的服装设计
以霓虹灯为灵感的纺织品设计 以霓虹灯为灵感的服装设计
年轻的新锐艺术家杨牧石的最新个展“原地消失”近日在麦勒画廊举办。展览推出杨牧石最新的霓虹系列作品《照明》:一组由白色霓虹灯管、铁皮、真石漆组成的几何发光体填充展览空间,它们有着数学般的干净与精确,再造出一幅闪烁迷人的抽象城市景观。
杨牧石告诉南都记者,《照明》系列的灵感来源于他日常在都市里看到的铁栏杆或小区防盗窗,乃至高楼上的霓虹灯标语。它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城市景观。杨牧石将柔软的霓虹灯管转化为挤压状的、拉长状的发光体,附着在打磨出肌理的白色铁皮之上。虽然灯管和铁皮都是全新的,但看上去却充满了粗糙的质感,仿佛经历了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手工制作。
“霓虹灯管在现在已经是被淘汰的材料。一般商业上都会用LED。它既美好,又在某些方面非常落后。它把商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扭结在一起,变成挤压状。虽然很吸引人,但同时也很刺眼。”杨牧石表示。
与《照明》同时展出的,还有三件“黑色生产”系列的雕塑作品。废旧的木料被收集起来,经历压缩、切割、刨制、打磨、上色,成为看起来焕然一新的整齐的黑色几何体。它们往往具有锐利的棱角,排列组合遵循军事化的严谨,像一张军事沙盘图、一把手风琴或者一件冷兵器,同时有着后现代的极简和冷漠。
杨牧石告诉南都记者,木质材料通过切割和重新反复制作,变成一个看上去崭新的,没有历史、没有时间感、没有功能的“物”,其实它的背后又隐藏着很多历史和故事,这就是“黑色生产”的悖论。
2013-2016年,杨牧石在一个家具厂里生活了三年。“我在家具厂拣废料、做东西,里面的工人都觉得我是个疯子。”那段时间,他亲手打磨制作了许多黑色的“单体”。自2016年以后,他开始考虑如何将这些“单体”组合起来,形成某种造型结构。在2017年的个展“强制执行”中,他把处理后的材料经过各类计算后集合成为不同形态的单件。在“残躯败体”个展中,杨牧石在制作过程中重新审视工具作为城市的残躯,并以残缺的物质结果激发了观众对于城市的发展、变革以及生产关系的思考。
而《照明》系列,既延续了此前艺术家与作品之间通过手工劳作而产生的亲密关联,又打破了黑色的寂静和沉郁,通过霓虹灯管这种更通俗化、既新且旧的材料,体现艺术家对快速发展的国际化都市的持续观察和思考。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