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的来历 霓虹灯的历史
霓虹灯的来历 霓虹灯的历史
本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藏文刊
还记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那生长茂盛的亚马孙大森林吗?还记得G20杭州会议上的西湖夜景吗?这些好看的景观,可都与我们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发光元素有关。
今天的藏文科普时间,我们一起看看这种造就美景的彩灯,与元素周期表中的发光元素到底有什么关系吧。
霓虹灯与惰性气体
霓虹灯的英译为“Neon Lamp”,直译为氖灯。氖(Ne)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零族元素)。而稀有气体还包含:氦(He),氩(Ar),氪(Kr),氙(Xe),氡(Rn)(天然放射性元素,不参与霓虹灯的制作),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过去人们曾认为他们与其他元素之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将他们列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零族,并称之为“惰性气体”。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惰性气体与霓虹灯的关系。有人说,霓虹灯是城市的美容师。那么,霓虹灯是如何发明的呢?
1910年,科学家克劳特注意到,法国科学家莫尔曾在1895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莫尔在抽真空的玻璃灯管中充入少量二氧化碳,然后施以高压,使它放电,结果灯管发出白色的光。克劳特根据莫尔的实验,在抽真空的玻璃灯管中充入氖、氩、氦等惰性气体。他发现,充入氖气,灯管会发出橙红色的光;充入氖和氩的混合气体,灯管会发出蓝色的光;充入氖和水银混合气体,灯管会发出绿色的光;充入氦气,灯管会发出黄色的光。“这是多么奇妙的现象啊!”克劳特惊喜万分。他获得了霓虹灯的发明专利,从此,世界各地开始广泛生产霓虹灯。
日光灯与荧光粉
1938年,美国通用公司研究员伊曼发明了节能荧光灯,荧光灯又称为日光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荧光灯成为新的照明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后,荧光灯大都采用卤磷酸钙,俗称卤粉。
1974年,荷兰飞利浦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了能发出使人眼敏感的红、绿、蓝三色光的三基色荧光粉(完整名称是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其中,红粉为铕激活的氧化钇,绿粉为铈、铽激活的铝酸盐,蓝粉为低价铕激活的铝酸钡镁,用它们做荧光灯的原料可大大节省能源,这就是高效节能荧光灯的由来。可以说,稀土元素三基色荧光粉的开发与应用是荧光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日光灯启动时,有电流流经灯丝,使灯丝预热而易于发射电子,所以这种日光灯称为热阴极日光灯,又称预热式日光灯,灯管的内壁涂有一层荧光粉薄膜,不同配方的荧光粉,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现在,我们的生活到处都能看到彩色的灯,只要你留意,随处都能都看到元素的踪迹。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发光元素(氧化物)和盐类本身是不发光的,他们是在特定的装置中通电产生的光。
本刊简介:《知识就是力量(藏文)》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藏族群众科学素质服务,特别是向广大藏族青少年播种科学种子,启迪科学智慧,点燃科学梦想。
这回你知道我们身边各种彩色的灯光,是怎么做出来的了吧!
Comments are closed.